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海盐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春风拂松柏,翠影映忠魂
今天是清明节中国人有追思逝者、祭祀亲人的传统也是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的日子
4月3日,天宁小学教育集团澉浦小学的58名少先队员来到新四军北撤澉浦之战纪念碑前,以一场庄严的祭扫活动缅怀英烈、传承红色精神。这项传统已经延续近30年。
面对青山、面对纪念碑勿忘英雄、勿忘来时路在澉浦这片古老而红色的土地上有一位抗日英雄海盐人当永远铭记她就是冯 玲
冯玲少小离家把青春热血洒在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场上叶挺、项英等新四军首长参加了她的追悼大会国际友人史沫特莱曾专程祭扫其墓她被追认为新四军“抗日烈士”新四军军部号召“大家都要向冯玲英雄学习”如今在安徽省泾县云岭的山坡旁还矗立着她的纪念碑在海盐南北湖的革命烈士墓碑上也镌刻着她的名字
苦难岁月中
觉醒的澉浦女儿
1919年4月8日,冯玲(原名冯玲宝)出生在现在的澉浦镇中村。
6岁时,冯玲随父母赴上海谋生,13岁便与姐姐进入大东烟厂当童工。在车间里,瘦小的身影每天劳作14小时以上,还要忍受工头的打骂。但正是这段经历,锤炼出她坚韧的品格。
1934年,在进步女工引导下,姐妹俩第一次知晓工人阶级和革命斗争,萌发了“参加革命、拯救民众”的信念。
罢工运动中的
青春火焰
1935年秋,烟厂爆发罢工浪潮。16岁的冯玲肩负宣传重任,挨个说服工友坚持斗争。当厂方迫于压力答应工人条件后,却以“捣乱”为名将冯玲开除。
这一经历让冯玲更加坚信只有革命才能救国,她先后参加了上海工人救国会、七君子营救运动、鲁迅出殡游行等活动。
“八一三事变”后,她在难民收容所照料战争孤儿时,亲眼目睹同胞在日本侵略军铁蹄下受到的苦难,最终决心投身抗日。
血染皖南抗日战场的白衣战士
1938年,冯玲随上海煤业救护队奔赴皖南,成为新四军教导总队女生队学员。穿草鞋、打绑腿的她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场卫生员。在医务所,她背着药箱穿梭于病房与连队,被战士们亲切称为“小冯医生”。
“她非常认真敬业,对伤病员极其耐心细心。”新四军研究会泾县分会文史办主任陈志宏回忆道,“冯玲不仅精心照料伤员,还主动为驻地群众看病送药。遇到揭不开锅的困难群众,她甚至会拿出自己微薄的津贴买米接济。”
海盐县档案馆文史研究室原党史科负责人沈阳华向记者展示了多份冯玲烈士的照片与材料。“冯玲是海盐红色记忆的重要符号。这些珍贵史料,正是‘铁军精神’的生动体现。”沈阳华说。
1939年7月1日,日军飞机突袭安徽泾县云岭一带。云岭镇村民董孝贵仍清晰记得那天的惨状:“日本鬼子的飞机黑压压地来,祠堂都被炸塌了。冯姑娘原本住在村里......”在生死关头,冯玲先是帮助村民隐蔽,又毅然折返火场抢救伤员。一堵墙被炸塌,20岁的生命化作云岭山林永恒的坐标。
冯玲牺牲后,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等参加了她的追悼大会。冯玲被追认为新四军“抗日烈士”,军部号召“大家都要向冯玲英雄学习”。
这位年仅20岁就血洒皖南的新四军卫生员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青春壮歌
今天,在澉浦古镇的春风里,在南北湖的碧波间,英雄的故事仍在传颂。清明已至,让我们以山海的胸怀铭记:正是千万个“冯玲”用鲜血浇灌了今日的和平繁荣。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